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_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工信部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2.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

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2020)

4.不能让人高兴太早的新能源车准入门槛降低

5.延长车补、放宽准入,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6.六专家谈新能源新政:放宽准入是一个积极方向

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_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政策

工信部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摘取每日重要新闻,

       以科技视角、极客精神,挖掘重点,探索更多。

       编辑丨AutoR智驾?智驾小郎君

       工信部进一步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修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据悉,此次修订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主要包括删除了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神州租车复牌?标普将其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4月7日,神州租车发布公告澄清,公告日期内,该公司并未持有瑞幸咖啡的任何美国存托股份或其他证券,且集团并未参与瑞幸咖啡的任何商业交易。神州租车表示,应公司要求,已于4月3日早10点停止股份买卖,现已申请4月7日早9点起恢复股份买卖。另外,标普全球评级将神州租车的发行人信用等级从B+连降两级至B-,并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标普在一份声明中称,投资者的担忧导致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减少,神州租车流动性显著恶化,尽管计划中的二手车销售将部分缓释冲击。此外,标普将神州租车从流动性水平不足修正为流动性差。

       日产因疫情将裁减1万名美国工人

       4月7日消息,日产因疫情将裁减1万名美国工人。此前日产汽车曾表示,其美国工厂将关闭到4月底,以帮助减少新型新冠病毒传播。

       PSA集团签署30亿欧元追加贷款合约

       4月7日,PSA集团表示,鉴于目前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PSA集团再融资30亿欧元贷款,以提升集团的整体财务安全性。该笔贷款是在目前尚未提取的30亿欧元信用额度基础上的追加贷款,因此集团可使用的信用及贷款总额度为60亿欧元。本次的30亿欧元贷款初始到期期限为12个月,到期后可选择两次延期,每次期限为3个月。对此,PSA集团首席财务官Philippe?de?Rovira表示:“这笔贷款将提升我们抵抗本次疫情风险的能力及应对未来的准备,它同样也展现了我们的银行合作伙伴对PSA集团财务能力及业务恢复能力的信心。”

       通用汽车号召600家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口罩

       近日,通用汽车正鼓励并授权600家零部件供应商协助生产医用口罩,以应对新冠肺炎的传播。通用汽车负责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副总裁希尔潘·阿明(Shilpan?Amin)在致供应商的一份声明中表示:通用汽车正在制定个人防护医疗设备分步生产计划,任何供应商都可以自愿参与其中。通用汽车将口罩生产流程提供给全球供应基地,并希望能够促进其他公司的努力,带来更多的材料和设备,生产出更多的口罩。

       滴滴自动驾驶发生股东变更,程维个人持股90%

       天眼查数据显示,4月1日,滴滴自动驾驶的运营主体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发生投资人变更,滴滴出行的运营主体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新增程维和滴滴CTO张博为股东,二人分别持股90%和10%。此外,企业类型由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长安汽车L4级自动驾驶线控平台项目正式启动

       近日,总投资10亿元的长安汽车L4级自动驾驶线控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建成后可生产超过50万销量的搭载L1—L4级智能驾驶产品,预计可实现40亿元产值。据长安汽车相关人士透露,本次启动的L4级自动驾驶项目基于长安CS55电动版开发。相比此前的L3级自动驾驶,L4级自动驾驶将运用于更加复杂的场景,将大幅提升感知范围和精度、计算平台运算能力、决策规划控制性能,优化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系统,为车主提供全新的智慧出行体验,包括全自动泊车、网约无人出租车等一系列全新技术。

       博世发起Project?3F项目研发容错性自动驾驶车?出故障仍安全移动

       据外媒报道,德国一级供应商博世(Bosch)正在进行一个名为Project?3F的项目——“低速行驶范围内的容错性无人驾驶车辆”,利用无人驾驶接驳车将游客从电车站运送到展览中心,或者在物流中心移动装满包裹的集装箱。自动驾驶接驳车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安全地从A点到达B点,因此,该项目专注于防止故障操作,即研发解决方案,确保即使出现技术故障或突然出现障碍物时,该自动驾驶接驳车仍可安全地移动。

       全新菲斯克Ocean越野版效果图发布?2022年投放市场

       继CES2020发布旗下首款电动车Ocean后,美国造车新势力菲斯克(Fisker)日前宣布,将于2021年推出一款基于Ocean打造的全新越野车,同时发布了官方效果图及初步的信息。从此次曝光的官方效果图来看,这款电动SUV越野版新车在前保险杠上增加了防撞杆,发动机罩经过改装后还装有备用轮胎。同时,新车采用了更大的侧裙以及集成顶置灯的车顶行李架,而尾部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新车更换了越野轮胎,胎面更宽,显示了极强的越野能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

       工信部4月7日发布的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有一条,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大部分业内人士、专家都认为这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放宽”,实际上这是严重的误读。

       设计开发能力:谁缺谁不缺?

       首先我们看,“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谁拥有这个能力?无疑是为数众多的“造车新势力”。

       比如目前为止还没有资质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挂牌海马)、蔚来汽车(挂牌江淮)、零跑汽车(挂牌长江);以及那些已经拿到资质的造车新势力:博郡汽车、威马汽车、理想汽车、合众汽车、云度新能源、重庆金康、河南速达、南京知豆、广东陆地方舟、江苏国新、山东国金等等,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斩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或者让传统造车势力帮忙代工生产,都因为他们首先拥有了“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因此,对这些造车新势力来说,根本不存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放宽”的问题。

       那么,是哪些企业不拥有“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呢?显然是造车新势力的另一方:那些产能过剩、拥有一个或多个资质、纷纷被造车新势力并购或者代工新势力的企业,比如:福迪汽车(被小鹏收购)、黄海汽车(被威马收购)、一汽夏利(被博郡收购)、力帆汽车(被理想收购)、长江汽车(为零跑代工)、江淮汽车(为蔚来代工)、长安铃木(为绿驰代工)等等。这些企业本来就拥有一个或多个生产资质,不存在“准入门槛放宽”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就现有企业来说,近年来纷纷成立的“造车新势力”,最不缺的就是“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对于那些不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企业来说,它们本来就在“门槛内”,因此对这两类企业,根本就不存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放宽”的问题。

       难道是利好“三无企业”?

       既然大家都说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放宽”,是不是意味着,工信部举双手赞成各种“三无企业”——无设计、无资质、无工厂的企业加入造车势力圈呢?

       显然不是。

       中国目前注册在案电动车企至少635家以上,这个领域早已是红海而不是蓝海,优胜劣汰才符合这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很多现有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比如李想、李斌、何小鹏、沈晖,甚至圈外人王兴,都公开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未来中国造车新势力能活下来的,也就3家左右。因此,从大势上判断,这个时候工信部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完全不合常理。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大门,早在2018年底已经“完全关闭”,其源头就是发改委发布的第22号令:《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

       这一政令明确规定:

       第十七条?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含现有汽车企业跨乘用车、商用车类别建设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所在省份,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

       (二)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第十九条,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企业法人的股?东,应符合以下条件:

       ...

       (四)主要法人股东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3.?设计研发企业、境外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为主要法人股东?的,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3000辆纯电动商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第二十一条?现有汽车企业扩大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燃油汽车企业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纯电动汽车企业上年度纯电动汽车产量达到建设规模;拟生产?产品的能耗、续驶里程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从这三条政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如果某一省市产能利用率低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

       2、如果某省市某一品牌上两年没有完成3万台销量规模或30亿元销售额;

       3、如果某省市某一获批新能源企业规划年产量没有达到建设规模;

       以上三个目标都不能达成的话,那么,这个省市或该省市的某企业,要新建产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海市为例。特斯拉“上海项目”获批后,那么上海市在“特斯拉项目”未达成产能、未达成销量、未达成销售额之前,不可能再批准比如“上海蔚来工厂”这样的项目,这也是“上海蔚来工厂”后来变身为“合肥蔚来”的根本原因。

       又比如安徽省。蔚来汽车与安徽省的江淮汽车合作,如果蔚来的江淮代工工厂未能达成规划产能(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纯电动乘用车不低于?10?万辆),未能达成过去两年销量(登记注册数量大于3万辆),或未能完成30亿元销售额(据称这一条是发改委专门参考蔚来汽车案例之后进行的修改),安徽省或蔚来汽车新建产能的可能性几乎为0.

每日经济新闻图

       也就是说,早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门槛就已经全线收紧,2020年再放宽的可能性为零。新的“没有开发设计能力”“没有生产资质”“没有生产体系”的“三无企业”要在2020年后通过工信部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后进入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可能。

       删除“开发设计能力”究竟是为了谁?

       那么,工信部这时候删除新能源汽车准入关于“开发设计能力”的要求,究竟是为了谁呢?小编分析,工信部删除这一条,是为了纠正错误的产业发展现状,为为数众多陷入泥潭的造车新势力松绑。

       造车新势力真的有能力创造一个划时代的电动汽车品牌,有能力通过“混改”拯救落后国企,有能力融到300亿甚至更多的资金来达成自己改变未来的愿望吗?显然,除了小鹏、威马、理想等少数企业,现在很多造车新势力连10亿都拿不出手。据称最会融资的蔚来汽车,在合肥市国资入手之前,现金流也仅约10亿。

       从现状看,中国造车新势力纷纷陷入缺乏资金的泥潭,同时“国有化”的情况十分的严重。比如拜腾汽车,当前其背后主要的金主是一汽集团(央企)、江苏省地方国资;博郡汽车,从成立之初就一直由江苏省地方国资深度支持,目前紧靠南京国资(南京博郡)或天津国资(天津博郡);蔚来汽车,目前由合肥市国资“接盘”;绿驰汽车,传闻由河南省国资接盘;合众汽车,由宜春市国资“最后接盘”;爱驰汽车,江西省国资“最后接盘”。当前的现状是,除了国资还有可能之外,民营资本、海外资本、产业资本根本不可能、不太想接也接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救还是不救?不救的话,这么多造车新势力发生崩盘的话,前期那么多国资、社会资本投入打了水漂不说,由此造成的失业问题,也是大大的社会问题。

       但是如果都救,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将“国有化”,这完全违背了原本管理部门希望通过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盘活汽车产业(主要是国企混改、私企接盘传统车企产能)的基本国策,这是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倒退。叫停造车新势力“国有化”,是管理部门所能做的唯一选择。

       两难的情况下,管理部门于是想到了一个新的招数:为上百家造车新势力松绑,让它们大可不必全部成为“整车企业”,而是可以转型为“开发设计公司”;而那些已经拥有资质和生产线但没有“开发设计能力”的传统企业(大多为国资背景),则可以变得更主动一些,改变“等别人施救”的现状。恐怕这才是工信部修改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初衷。

       因此,对于那些对制造整车还存在幻想但又急需融资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从4月7日-5月7日,也就是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的30天公示期,是它们最后的30天。在这之前如果它们依然没有融到资金,后面的路基本已经被管理部门规划好了:转型开发设计公司。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2020)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

       自 2012 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在产业补贴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取得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众多造车新势力进场,恒大地产跨界造车也投入了巨额资金,蔚来汽车烧掉百亿资金后仍处于亏损状态。

       以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进行了检索研究,并简要总结。

       产业规划

       自2012年以来,我国将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征求意见稿)将产业目标定位为,力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汽车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商用车实现规模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我国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业。

       市场准入

       新建新能源汽车行业实行双准入制,即发改委项目备案、工信部审批。

       根据发改委《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新能源汽车项目需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企业在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后需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向工信部办理企业及产品准入报批程序。

       鉴于我国对新能源的扶持,新能源市场激烈,为促进优胜劣汰,《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十条也规定,鼓励通过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

       行业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公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87项电动汽车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含更新)、53项行业标准(含更新)。为了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新能源产业更规范化的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5月批准并公布《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2-2020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尽管通过多年的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不断进步,但新能源在续航里程方面仍不及较燃油车。

       产业补贴

       现行对新能源产业的税费优惠主要为新能源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及购置税免征。众多新能源汽车厂家对优惠均存在重大依赖,一些厂家为了获取巨额补贴,甚至造假。原有的补贴政策均持续至2020年,逐步取消补贴是政策未来方向。

       鉴于疫情对汽车市场的不利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2020年4月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2020年4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原则上2020 -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公用汽车2020年补贴标准不退坡,2021-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

不能让人高兴太早的新能源车准入门槛降低

       一、综述

       1.新能源产品改进情况 2.生产、检验能力和条件建设情况 3.新能源汽车年度生产、销售的总体情况 4.国家有关政策和强制性标准、法规的执行情况 5.国家和地方补贴的申报、获取情况 6.生产一致性内部检查情况(包括产品一致性自查情况、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自查情况) 7.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和产品的监督检查情况 8.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情况(包括监测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产品按车型、地域分布情况;单车运行里程、单一车型产量及总运行里程、全部产品产量及总运行里程、能耗数据及分析、故障和事故情况统计分析等) 9.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情况(包括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情况、售后服务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故障及相应的改善措施等) 10.产品在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事件或事故及处理、汇报情况 11.动力电池(包括超级电容器等)回收和处置情况      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销售额

       序号产品型号产品名称生产地址 产、销量(辆)和销售额(万元)合计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1   产量     销量     销售额     2   产量     销量     销售额     3   产量     销量     销售额     合计总产量     总销量     总销售额     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堆)采购情况

       序号产品型号产品名称生产地址 动力电池采购量(辆份)和采购额(万元)合计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1   采购量     采购额     2   采购量     采购额     3   采购量     采购额     合计总采购量     总采购额     四、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擅自生产、销售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五、删除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六、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附件中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申请书》、《新能源汽车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表》、《新能源汽车年度报告》予以修改(见附件)。

       本决定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附件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

       序号准入审查要求一生产能力1*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设备设施。应具备专用充电设备,数量应能保证产品充电需要。申请燃料电池汽车的,应能保证产品加氢需要。应建立充分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人员防护措施、应急处理措施。2*应按照投资项目审批文件要求完成项目建设。其中,投资项目审批文件中要求建设发动机生产条件的整车生产企业,申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时,应具备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至少应有缸体、缸盖的精加工生产线,机械化的发动机总成装配线及发动机试验台架。曲轴、凸轮轴、连杆可委托加工。二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3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至少应建立产品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系统,应对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总成,以及整车配置、出厂检测数据等进行可追溯性信息管理。4针对所有原材料、常规部件、车载能源系统及其他电器系统部件、软件及服务等供方,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确定供方及其产品评价标准、采购技术协议、产品验证规范,对供方及其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应保留对供方及其产品的评价、选择、管理记录。5*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等设备和辅助检具,检验项目覆盖整车主要技术特性参数、主要零部件基本技术参数、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检验内容,对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符合性、顾客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专项检测项目要求应特别关注,性能指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进货检验可利用供方、外部机构的检验能力。应具备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驱动系统的电气性能与安全、温度、储氢系统安全等项目的检验设备以及整车安全检测线。申请燃料电池汽车的,还应具备燃料电池车载氢系统泄漏及高压气体安全方面的测试仪器和设备。应具备整车控制器总成检验能力、整车下线后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检验能力,具备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6*应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应建立整车产品信息及出厂检测数据记录和存储系统,存档期限不低于产品的预期生命周期。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和设计缺陷时(包括由于供方原因引起的问题),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能够迅速确定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对于发动机、车载能源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部件,应建立易见的、不可更换的、唯一性标识,并建立可以支持产品追溯的信息数据库。三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7应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企业内部人员、经销商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客户管理等内容,并有能力实施。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文件体系,包括销售技术培训手册、整车/底盘/电子电器系统的维修手册、备件目录、专用工具和仪器清单、产品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承诺、应急措施等。售后服务承诺内容应充分适宜,应在本企业网站上向社会公开,并严格履行。已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的企业如果发生重组,应保证重组后企业提供的售后服务不低于重组前作出的售后服务承诺。8维修服务、备件供应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维修和咨询服务。售后服务体系除能独立完成或与供方协作完成与常规汽车相同的售后服务项目外,还应具备整车及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及子系统和相关部件的故障诊断专用仪器和软件,具备相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和更换能力。应建立零部件(如电池)回收及再利用的渠道,与有关各方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回收及再利用的顺利实施。9*应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及产品安全保障机制。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所销售的每一辆新能源汽车(含底盘)建立相应的档案,跟踪汽车使用、维护、维修情况,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应按照与用户的协议,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含底盘)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直至汽车停止使用或报废。监测数据应至少包括车辆运行安全、故障、充电、能耗情况等方面,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能为车辆改进提供数据支持。监测数据保存期应不低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监测平台应与地方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监测平台对接。应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方案、事故调查及汇报方案等。应编写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长期存档备查。

       注:1.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的企业,如已按照相同类别的常规汽车生产企业准入管理规则通过审查,则对相关要求免予审查。

       2.表中准入审查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共9个条款,标注“*”的条款(共5个)为否决项。

       3.判定原则如下:

       (1)现场考核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不超过2项,审查结论为通过;其余情况均为不通过。

       (2)当现场考核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3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考核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企业需重新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审查要求

延长车补、放宽准入,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汽势Auto-First|刘冀然

       四五年前,一众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虽然个个都标榜自己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弄潮儿”,但终因滥竽充数的“裸泳者”多如牛毛,引发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以提高造车资质准入门槛的手段予以遏制,而后一大波靠PPT圈钱、圈地的主儿,才算石沉大海。

       四五年后,中国车市变了天,伴随着2018、2019年汽车销量的持续下滑,“造车热”的潮水也已退去。若以宽泛的评判标准衡量,目前在大街上能看到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绝对已经算是靠谱的选手。也许是优胜劣汰已足够残酷,政策端靠资质难题“劝退”不靠谱的选手已不再是必须手段,所以曾经不断缩紧的造车资质审核制度如今正在降低门槛。

       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告表示,因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故决定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门槛。

       具体而言,本次修订共涉及4项调整:其一,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强化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其二,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即提出公示、吊销资质的时限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其三,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其四,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由于此前多数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申请资质往往都“卡壳”在“设计开发能力”的考核环节,此次修订转而强调“生产服务保障能力”的消息,确实算得上对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的重大利好,这意味着新生企业获得造车资质的难度将大幅降低。

       受此政策利好影响,新能源汽车板块应声拉升,曙光股份、华讯方舟、金冠股份、合康新能等多支股票涨停,坊间甚至有激动者惊呼,也许造车业将迎来创业热潮“第二春”……

       但汽势Auto-First认为,“新造车2.0时代”是个绝对的伪命题。

       资质大考虽难,但越过门槛的秘诀终究只是把自己的腿脚不断抬高罢了,真正让造车新势力头疼的,是抬高了腿脚却仍被两块门板抵挡——真正认真造车的企业,即便曾被“设计开发能力”难住,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终究会具备上述能力,真正的考验反倒在于,左有《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制约资质发放、右有资本寒冬限制企业生存两块门板。

       2019年1月10日,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提出以省市为单位,综合参考新能源汽车地方消费市场表现和原有资质、产能的匹配情况,要求地方政府必须优先清退“僵尸资质企业”后方可继续颁发新的造车资质。然而,一年有余,“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并未见到明显起色,反倒是不少造车新势力曲线救国,通过收购“僵尸企业”的方式获得了“准生证”。

       说白了就是,《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这块门板不松动,资质申请的门槛降得再低,资质仍旧发不出来。然而,随着造车新势力走了代工、收购的侧门,又跨过“交付元年”的考验后,真正的难处往往还在于融资。

       有声望的缺钱,比如成功赴美IPO的流量明星车企蔚来;不讲究铺张排面的也缺钱,比如奇点;已经造出车的缺钱,比如前途;卡在量产冲刺阶段的更缺钱,比如博骏和拜腾……

       “有钱能使磨推鬼”这话一点儿不假,眼看着恒大在车圈不停地“买买买”,面对资本门板,真的求财无方、等钱发工资、建工厂、交付订单的初创车企们,恐怕只剩用头撞门的惨像。

       说回资质本身,如前文所提到的,真正完成量产交付的造车新势力,早已通过代工和收购方式取得了资质。

       以排名前三甲的企业为例,比如坚持代工路线不动摇,放弃自建上海工厂的蔚来;比如早早通过控股中顺汽车的方式,收购资质的威马;再比如一边靠海马代工生产G3,一边靠收购广东福迪获取资质生产P7的小鹏。

       可以断定,包括拜腾、博骏等表面“1元”实则“数亿”的收购资质企业,以及小鹏、威马、理想等全部“收购派”在内,在花费重金终获资质后,资质申请的议题绝不会再拿出来多谈任何一句。原因很简单,即便资质申请已不是难事,但花出去的钱已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钱不可能回到兜里。

       反观坚持由江淮代工的蔚来,即便资质申请的橄榄枝重新抛出,刚刚投入故乡安徽怀抱的李斌,恐怕连算盘都不用拨一下也算得出,获得资质后重启自建工厂计划所需的巨额支出并不划算——多开些NIO?House,或是对拖后上马的eT轿车平台研发进行投资,亦或是将钱“任性”投入到烧钱颇猛的用户服务体系中,在现阶段,总之都比建厂更明智。

       所以,当资质门槛降低,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表情包中绝不会出现微笑,充其量只是毫无波澜或苦笑罢了。

       与声量颇高的门槛降低相比,汽势Auto-First反倒更加关注“未生产期限放宽”的条款修订,相比尚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已经获取资质的多家新能源车企将更有可能成为新政的实际受益者。

       根据汽势Auto-First统计,发改委共计发放18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包括早期(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发放的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以及江淮-大众等15张资质,以及政策缩紧20个月后,于2019年颁发给康迪、国新、国金的“最后”三张资质。

       考虑到在疫情影响下,众多车企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停工或产能受限,且市场停滞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现阶段性困难的可能性,加之部分新能源初创车企的产品线过于单一,受市场波动挑战的抗压能力偏弱,将资质政策中原有的12个月停产期限升至24个月,相当于多给这些企业1年喘息自救的机会。

       综合来看,在汽车消费下滑态势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提振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形成鼓励新旧置换、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关注企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而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修订,也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良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六专家谈新能源新政:放宽准入是一个积极方向

       当车市下行叠加疫情打击,我国的车市显然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车企、经销商,还是业界相关人士均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救市”政策。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多次发声要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部分政策法规业已出台亦或是正在制定的路上。

       从已出台或已确定的车市新政来看,首先获益的自然是新能源车企。短短一周之内,两项政策利好便接踵而至。

       新能源车企迎来政策利好两连击

       3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汽车消费的三个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而在昨日,工信部又决定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并公开征求意见。

       从该修改决定的说明当中,我们发现主要修改的内容涉及到了四个方面:

       ①?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

       ②?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

       ③?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④?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这四个方面的修改内容,无一不说明了这是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车企及产品的准入门槛。

       而取消了“设计开发能力”则被广泛热议,业界普遍认为此项要求的改变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待新能源车企的准入,已经向“宽进”所倾斜。

       众所周知,设计开发能力被视作为一个车企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为何对待准入的新能源车企,会将如此重要的要求删去。政府部门为何会有此举,这究竟是在对谁释放“善意”?

       从”严苛”到“宽进”

       其实是重心在向中后端转移

       现阶段,我们新能源车企的准入规则是沿用于2017年工信部所制定的《准入规定》。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市经过了两年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此时的修改也是基于现有的实际情况所需。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也是让新能源车企回归产品、回归市场,而不是为了准入标准而抠破头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删除了相关企业的“设计开发能力”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准入的新能源车企放任不管,而是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对企业生产一致性和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上去。

       之前,准入条件的重心在关注这生产前端。但以此次删去的设计开发能力为例,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标准和体系。

       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发展,这也造成了许多的准入条件并不符合当下所需,或者说已经不符合市场规律。

       而从产品和售后入手,让市场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行使它的权利。这也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个别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不纯洁”的目的,例如骗补等等。

       可以发现,现在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去改变新能源汽车领域。而由生产前端向中后端的重心转移,无疑是当下的明智之举。

       放宽准入标准,究竟是在向谁释放“善意”

       要弄清谁最得益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白需求。究竟是哪些企业亟待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

       毫无疑问,大家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的,应该是大量的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于我国放开合资股比政策的落地,已经有特斯拉(上海建厂)、韩国现代汽车(四川现代完成股权更替)等车企先后享受到了这样的“红利”。

       但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量着实有限,一方面因为放开股比限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考虑入局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按照之前的准入规定,要求企业具有设计开发能力,这让许多原本有需求入局的外商独资企业势必会产生某些顾虑。因为这个“技术开发能力”,对于大多数的车企而言都属于“敏感话题”。

       它们会担心在核查验收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某些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核心信息的“泄露”。

       在原来的准入申请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列明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要说明新能源汽车产品设计能力及设计开发过程,甚至还需要提供产品开发主要设施设备清单,清单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用途、以及设备原值。

       显然,这也是之前为何外商独资的新能源车企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而此次删除了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势必会激发起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的兴趣,打消之前的顾虑。

       国内“代工”车企CP

       取消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可能也会产生多对“代工CP”。主要是拥有设计开发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和不具备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

       近年来,我国新诞生的造车新势力多达数百家,然而真正实现了量产交付的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已。究其原因,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苦于没有生产资质那枚“准生证”。

       而从已量产交付的蔚来、小鹏来看,都是凭借着传统车企代工来进行生产的。蔚来有江淮,小鹏有海马(近期小鹏汽车已通过收购福迪汽车获得资质)

       但与此同时,还有着大量拥有生产资质,但又缺乏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能力的传统车企。此次准入门槛的放低,可能催生出多对代工的伙伴。

       当然,由于伴随着生产前端的要求降低,重心逐渐向中后端转移,也势必会引起代工和被代工双方企业的重新审视利弊。出现新的代工组合,以及原有代工组合消失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跨界造车的新能源车企

       删除设计开发能力等要求,对于那些由其他行业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总结这些跨界玩家的属性,基本都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且都不差钱。但设计开发能力恰恰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用金钱可以交换得来的。

       这也使得他们大多虽然砸了不少钱,但依然是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存在于造车大军之中。此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一方面会加快那些已入局者的生产制造步伐,另一方面也会刺激更多的跨界玩家入局。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外商独资新能源车企,还是存在代工可能性的新老车企组合,亦或是那些本来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跨界新晋造车企业,准入门槛的放宽都拥有着不小的诱惑和切实得益。

       由于去年6月切换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使得本来处于高速狂奔中的我国新能源车市按下了“暂停键”,进入市场调整期。而近期出台的延长补贴两年之新政,看似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放宽准入条件又将会带来新的刺激。

       然而,目前的政策利好更多的是依靠市场自身来判断和筛选,我国要想真正实现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还需要更多的切实支撑。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让政策的利好能够真正的落地。

       而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来看,这次准入条件的修改也仅仅只是未来许多次调整中的一次而已。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留给时间和市场去验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或将迎来“松绑”。

       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根据《征求意见稿》,工信部将对之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进行了十项增删和修改,其中包括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删除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删除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同时满足《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条款。

       受宏观经济影响,过去两年中国车市整体销量分别出现了2.8%和8.2%的下跌。中国车市下行,新能源车市场也未能躲过此劫。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同比下滑3.98%。

       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1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2020)上谈到,“要加快改革创新,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给企业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此次《征求意见稿》的调整,意味着新能源车企的准入门槛得到进一步“松绑”。

       让外界疑惑的是,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是不是一个积极的改革方向?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期“一品大咖谈”栏目,《一品汽车》也及时采访了几位汽车专家。以下是精彩观点——

       1、4月7日,工信部发布了公开征求对《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调整后的准入规定,进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准入门槛放宽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哪些影响?

       宋健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的降低,势必会带来新玩家的入场,尤其是资本实力雄厚的“人民币玩家”,他们可以购买研发技术、生产技术、安全技术等,这样可以顺利将质量可靠、用户喜爱的产品投向市场。其实在国外很多“人民币玩家”可以买下一个大企业,国内的“人民币玩家”还没有这样的实力。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我认为放宽准入门槛是一个积极的改革方向。以往的管理办法是重准入、轻监督,准入门槛设的太高,程序也太复杂,准入很困难。存在一些弊端。为了准入要投入比较大的成本,也要花很多的时间,但是准入以后,对市场的表现如何监督得不够,对产品的质量、水平,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关注不够。

       陈全世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

       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应当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政府说了算,一辆汽车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满足市场用户需求,都可以投放市场,本次政策的调整正是鼓励优质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同时政府做好监管工作,激活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提升发展质量。

       薛旭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当前造车新势力最缺的是资金,降低准入门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到实际效果,如今特斯拉入华,让很多新能源企业感受到了压力,造车新势力则需要更多资金去缓解压力,而造车新势力的融资渠道受到了很大阻碍,国外资本难以注入,国内有资本的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去做(例如恒大),预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准入门槛降低不会给新入局者迈出造车第一步的勇气。

       贾新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

       这无疑会给新能源产业有着促进作用,以前的新能源汽车的限制过多,新能源企业需要同时具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但研发和生产投资都很大,这也给了企业很大压力。在我看来,在自动驾驶、网联化的潮流下,新能源车企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研发上,就像“苹果模式”,走自主研发,代工生产的路线。新能源车企在“术业有专攻”的模式下发展的更快。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在现在大环境不好的当下,这也给新能源企业进行了解困,保证企业正常运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有利于其盘活现有资源。

       2、从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为纯电动车生产准入“松绑”,到2018年新的意见稿拟对纯电动汽车加强监管,再到如今放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门槛,短短几年间,在监管层面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宋健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任何一款产品在市场流通的过程中,都得有严格的市场监管,才能防止劣质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影响市场发展,近些年来新能源电池安全问题频发,更需要市场监管发力降低甚至消除这些事件的发生,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我们一直延续了这么多年的产品准入制度的确要考虑改革了,重准入、轻市场监督这个状态要改变。准入的成本很高,但最后对产品的监督不够,总的效果并不见好,效率也低,所以我觉得现在要做一些调整。我认为现在这个文件的发布是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陈全世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

       这种转变说明了国内汽车行业政策正在与国际接轨,在一些汽车行业成熟的国家,是没有造车准入门槛的,当然市场监管也非常严格,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处罚是非常严厉的,“大众排放门”事件就是一个典例,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准入门槛逐渐降低,监管更加严厉,这也对市场现有新能源企业和即将到来的新造车企业提出了要求:需要有雄厚的经济资本,能造的起车,也要交得起罚款。

       薛旭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滑,造成新势力日子也不好过,国家降低准入门槛,是对造车新势力以及新能源市场的一种鼓舞,然而现在新能源汽车利润缩水、造车新势力融资渠道受阻,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和90年代轿车进入家庭的时代环境完全不同,很难期待外部市场环境再造出第二个李书福来,所以今后造车新势力能存活下来一家是幸运,全军覆没也属正常现象。

       贾新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

       这是管理方式的转变,也是市场变成熟的标志。以前,国家都将监管卡在审批上,但很多问题都会出现在后期的生产上,审批解决不了问题,后期的监管才是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下,这样做无疑保证了是后期的生产使用过程。这样的转变不矛盾,就像美国市场一样,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并不难,但后期出了事企业要负很大责任。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这是一个正常趋势,也可以说是根据市场情况而作出的转变。汽车作为国民支柱企业,国家必然会支持。前后政策会有不一致,将政策调整到一直步伐会对市场以及企业会好一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山东新能源汽车准入”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